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提升,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日渐凸显,在越来越注重保健的当下,瑜伽越发成为都市女性的健身新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中国保健协会联合发布的《瑜伽蓝皮书:中国瑜伽业发展报告》显示瑜伽不但在健康产业的发展中独具特色,而且正在成为我国健康产业中发展较快的门类之一。
但瑜伽馆遍地兴起使得瑜伽行业红海化程度增高,如何使得瑜伽更加本土化,瑜伽馆如何可持续经营,瑜伽馆人员安排与管理,如何品牌化连锁都是摆在瑜伽行业最急迫的问题。
瑜伽行业是蓝海领域吗?
据艾瑞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为止,瑜伽行业有效投融资数量共27笔,且集中在A轮。2015和2016年是投资高峰,2017年与2018年则是对头部企业追加融资,这表明投资机构对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判是头部企业将主导行业发展,整体行业融资规模偏小,企业业务扩张缓慢,并未出现爆发性独角兽公司。
除了资本寒冬的影响外,主要原因在于瑜伽自身的特点,瑜伽业务主要资金流源自课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业务成本扩张较高,资金回笼慢;另一方面瑜伽知识普及不足,人群增长有一定滞后性,对于投入资金与营销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瑜伽行业正在变成红海领域吗?
《瑜伽蓝皮书:中国瑜伽业发展报告》显示,瑜伽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瑜伽馆的更新换代与消费者之间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瑜伽馆的成本投入较高,同时瑜伽馆的课程更新迭代同样需要时间与金钱成本;消费者在购买课程后,瑜伽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使用空间被占用,业务无法大量扩展,瑜伽教师从业人员的培养与管理体系也同样需要专业化的体系。
另外受困于器械、场地与教学方式的特点,瑜伽课程大多数属于现场教学,远程视频教学则存在着动作不到位、无法与专业人员直接交流导致效果不佳,自己练习容易挫伤等问题。
个性化定制化是瑜伽品牌化的关键
用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练习瑜伽的用户大部分处于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平均消费金额达17000元左右,对于瑜伽品牌的选择更加看重丰富的课程主题、教学质量与练习效果。
瑜伽品牌化道路的关键在于一个成熟标准化运作体系,同时在行业市场内可以不断细化目标人群需求,例如儿童瑜伽与老年瑜伽;重新设计相关课程体系,简化其中核心部分,其余部分作为个性化定制,以解决同一套动作无法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问题。
在推广与宣传方面,调研结果显示,20.2%的用户在观看广告后对其有印象,23.6%的用户会点击广告获取信息,41.7%的用户会进一步进行了解,中国瑜伽用户对广告信息相对敏感,容易受到产品信息的吸引并愿意进一步去了解,与此同时,用户实际的购买消费行为则相对理性谨慎。
瑜伽品牌在塑造自身品牌文化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内涵,对于理性客群需要足够的认同感与价值观才能打动消费者,同时在附加价值方面则可以在社交、娱乐等方面尝试跨界联动,促进用户增长。